- 服务导航
联系电话: 13693516361
传 真: 13693516361
电子邮箱:swdwang@163.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昌平区高教园
关注公信号:真假生物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论文发表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在中医实践之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哲学第一个发展繁荣时期。在这个时期,古代哲学的气、阴阳、五行的理论都被引进中医体系,用来帮助认识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已经问世。该书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并结合当时其他自然科学成就,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这时,我国的天文历法、气象、音律、几何数学等学科均占据世界领先地位,这些自然科学的成就丰富了中医的内容。
1.中医阴阳学说与哲学二元论
哲学二元论认为,事物都存在着对应的两个方面,事物对立双方都是互相依存、互相消长和互相转化的关系,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互转化(图1-2)。中医阴阳学说用来描述宏观的人体功能与人体物质结构之间的关系,并明确指出了人体的物质性与功能性是有区别的,人体的物质性与功能性既对立又统一(详见第三章和第十四章)。同时,在微观上,阴阳学说又可用于分析、研究、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以及人体内外的各种关系,并指导临床辨证与治疗。
2.中医五行学说与唯物论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体系,用于说明事物的属性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推动下滋生、发展和变化的,并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认为,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等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相结合,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的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并指导着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图1-3)。
第一,我们的祖先将人体器官功能按性质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类(详见第十二章,表12-3)。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可以按照五行特性进行归类。
第二,五行也表示是物质之间的关系,即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是描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用来表示事物之间一旦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